近日,朝天法院成功执结一起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案件。
一场事故,两家陷入困境
2022年12月,吴某为李某修建房屋砌堡坎时不慎坠落,导致受伤入院,出院后经鉴定为一级伤残且今后需要的护理依赖程度为完全护理依赖。吴某受伤后,李某仅支付了2.5万元医疗费后便未再支付任何费用。因双方对赔偿费用协商未果,吴某于2023年10月将李某及其家庭成员诉至朝天法院。
在审理过程中,双方当事人达成民事调解协议,约定被告李某及其配偶、父母分五年共向原告支付医疗费、误工费等各项费用共计48万元。民事调解书发生效力后,因李某及其配偶、父母未按照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履行,吴某于2025年3月向朝天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法情相融,案件成功执结
为切实维护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案件立案执行后,执行干警第一时间对被执行人李某及其配偶、父母名下财产进行查控。经查,被执行人李某及其配偶、父母名下银行账户除零星存款外,再无其他可供执行财产。执行干警遂对双方当事人家庭情况开展入户调查。经查,申请执行人吴某受伤后长年卧病在床,生活无法自理,且受伤后已花费十余万元医疗费用。被执行人李某父母均已年满70周岁,无劳动能力及收入来源,李某妻子在家照看读高中及小学的两个孩子,家中仅有的收入来源为被执行人李某在陕西建筑工地的务工收入,且被执行人李某因修建房屋已四处举债,家庭经济条件已比较困难。
因申请执行人吴某瘫痪在床行动不便,执行干警遂通知被执行人李某到吴某家中进行现场调解。一方失去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生活难以为继;一方家境困难,背负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压力,调解现场双方互不相让,还上演“比惨”大赛,调解工作和案件执行一度陷入僵局。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最大限度地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执行干警立即转变思路,将案件的切入点和关键点放在消除对立情绪上。执行干警通过“背对背”的调解方式,一边安抚申请人及其家属,做好疏导工作;另一边在对被执行人释法明理的基础上,严肃告知其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法律后果。
经执行干警长达五个小时的释法明理,被执行人李某深刻认识到自身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错误行为和给申请执行人吴某生存带来的巨大影响,当场承诺一定想办法筹措案款向申请执行人吴某先履行3万元。最终,双方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约定被执行人李某每年向申请执行人吴某最低履行6万元并在七年内将全部案款48万元全部履行完毕。
“有的案件办理起来游刃有余,但是在办理涉民生案件时,我们知道,它不仅仅是一个案子,更是他人的人生,所以只有始终秉承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理念,法院工作才能有成效,人民也才能更满意。”案件顺利执结后,执行法官赵鹏如释重负地说道。
法官提示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劳务关系逐渐增多,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案件也随之增多。在现实生活中,作为提供劳务的一方,在接受他人雇佣,为他人提供劳务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注重提升自身劳动技能和安全保障意识。作为接受劳务的一方,应通过正规途径依法用工,做好安全培训,确保安全保障措施到位,从源头上预防、减少事故的发生。